时间:2017/10/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我们的四平古老而又年轻。说她古老,是因为四平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乃至更远,不仅客观存在着数千年的文明,还拥有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辉煌的历史;说她年轻,四平这座城市从设“四平街站”算起,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真正回到人民手中还不到七十年。今天,让我们一起共同开启四平的历史文化之旅,感受我们四平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文化,使之成为四平“商旅兴市”和“文化铸市”的金色招牌。

鸿蒙开篇——后太平遗址群

历史的最精华、最真实的部分犹如大树的根,深深地扎在地下,树枝、树叶和树干都会枯朽和腐烂,而树根则隐藏着……被历史的风尘掩埋着。后太平遗址群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就像树枝、树干、树叶一样,早已经随着光阴飘逝而去……然而,它的历史文化遗迹,就犹如树根被掩埋在地下,好像在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发现。在等待了三千八百多年后,它们以令人惊叹的身份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太平遗址群位于双辽市境内,东、西辽河冲积平原边缘处的二级台地上,距离四平市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遗址群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沿东、西辽河交汇处呈弯月型分布,绵延近40公里。年的考古发掘,使掩埋了几千年的古遗址和古墓葬终于重见天日,清理各时期遗迹单位75个,出土陶器、石器、青铜器、骨角器等各类遗物余件,其中大部分遗存为青铜时代。

关于后太平人的生活,后太平人的痛苦、悲伤和欢乐,我们一无所知。但他们并不因此放弃与我们交谈的机会。他们借用出土的各类遗物与我们对话。文物有种魔力,它代表一段时光,象征一种情怀,总会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故事的想象。他们带来的信息,更有助于我们接近历史的真实。

后太平遗址群灿烂辉煌的青铜历史文化,应该是我们四平古代文明曙光的典型代表。后太平遗址群中出土的陶器,是四平的先人送给今人的礼物,它们在穿越了漫长的时光旅途之后才抵达我们的面前。虽然漫长的岁月洗去了陶器身上携带的大量文化信息,使得今天对它们的所有接近和探索都像在猜一个久远的谜。后太平遗址群中出土的陶器纹饰,充分显示了四平古代拓荒者的智慧,繁缛的陶器纹饰凝聚了他们三千多年的非凡的创造力。在陶器的表面刻有几何纹、附加堆纹、指甲纹、锯齿纹、方格纹、划纹、刻纹、弦纹、锥刺纹、乳丁纹、蛙纹、鹿纹、仿回字纹等,这些纹饰既反映了后太平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充满激情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原始思维中的精湛艺术水平。如果把这些纹饰作为有机的整体组合在一起的话,那么我们将看到一幅非常壮观的生活场景的画面。直到人们亲眼目睹了这些古代的艺术品,你才会相信,我们的先人在工艺技术和雕刻技巧上表现的为什么如此杰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在远没有掌握铁器制造技术时,就能够在未经烧成陶器前的绵软的陶胎上,利用骨、石、贝壳等坚硬的东西,在陶胎上进行着理性的思维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陶器的纹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述形式,它应该是最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档案。

后太平文化作为一种已知的四平古代文明而被发现,然而,其中的许多未知又使我们陷入了极度的迷蒙之中。“后太平遗址群”所在的东辽河流域位于东北平原的腹心地带,地理位置独特,是连接第二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下辽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之间的中介地带。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是南北文化传播的通道,东西文化交流的结合部,青铜时代以后太平类型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更表现出文化多元性和内涵复杂性的地域特点。我们虽然从地下找到了后太平——这棵隐藏了数千年的文明曙光的树根。但是,对这棵大树的原有风貌,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复原。

塞外戍堡——二龙湖古城遗址

梳理四平的文化脉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太复杂。这里是古代东北历史上最特殊最重要的东、西辽河流域文明的交汇区。这使四平这块土地始终处于生机无限的变动中,永无止歇。在这里,所有的死亡,都是为再生而准备的。

到了战国时期,中原的燕文化已经直达到这里,燕国在当年东辽河与其支流孤山河的交汇处,也就是今天的二龙湖西岸一条南北走向的高埠上,修筑了一座城址,中原政权开始在这里开发经营,这就是二龙湖古城遗址。

二龙湖古城的修筑,历史上与一个名叫秦开的人密切相关。他本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大将,在燕昭王时期(公元前—公元前年)的一次战斗中,成为东胡的战俘。但战胜东胡人的念头在他心中从未泯灭。战俘的身份未能阻碍他了解东胡地区的地理环境,当他几年后返回燕国时,这些都成为他制胜的法宝。在他的率领下,燕国军队把东胡军队打退一千多里,使燕国的疆域东部到达朝鲜半岛西北部。秦开击走东胡,是汉族军队与东胡势力在东北第一次大规模的交锋,也拉开了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势力争斗、融合的序幕。为了防止东胡族卷土重来,更好地开发和经营新开辟的土地,燕国在从东胡族夺回的土地上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在五郡的北部沿边地区修筑了长城。辽东郡是五郡中最东边的一个郡,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今天的二龙湖古城应该是燕人在辽东郡设在长城之外的最北部的一个军事据点。二龙湖古城也因此成为“东北边塞第一城”。

二龙湖古城平面近方形,城垣夯土筑造,周长近米,方向南偏西30度。城墙基宽18米,残高2—4米,南墙偏西辟一错口形瓮门。城内平面布局受自然地理的影响,地势西高东低,中部正对城门处有一夯土台基保存尚好。城外南北西三面设有护城壕,壕深2米左右。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平方米,出土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等各类遗物余件。其中燕国刀币、饕餮纹铜带钩、内戈式铁镰、半月形铁掐刀、方銎铁镐、云纹弦纹瓦当、筒瓦及圜底釜、折肩瓮、长孔甑、折腹钵等器物,均为战国晚期至汉初的典型器物。

二龙湖古城所在位于长白山余脉大黑山脉之中,周围山峰林立。几千年前中原及辽东各民族就通过叶赫河河谷经此渡过东辽河到达更远的东北北部。考古发掘证明四平曾是燕国开发经营的地区。燕国在此筑城,就是充分利用这些诸山,通过山地中的平地和低丘人工构筑城墙,用于军事防御。燕人的到来,加强了同土著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因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而使四平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且也给土著居民的自身进步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二龙湖古城成为当时东辽河上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塞。

一现昙花——唐·长城·老边岗土墙

在我国古代东北地区,高句丽是继夫余之后第二个建立地方政权的民族。高句丽政权建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年,雄踞东北大地长达年,它的寿命超过了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在这漫长的7个世纪里,高句丽和中原各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联系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由此也催生了灿烂的高句丽文化。

修筑长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古代这样大规模地修筑长城。而且不仅汉族修筑长城,许多少数民族也都修筑长城。高句丽政权就曾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当中原地区唐太宗灭隋建唐抚定四海之时,因为害怕唐朝的征伐,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动用全国的力量,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了一条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也就是今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老边岗土墙。

老边岗土墙俗称老边岗土长城,在吉林省境东北自德惠第二松花江左岸起,西南经德惠、农安、公主岭、梨树、铁西,进入辽宁省昌图县境内。我们从史书记载中可知,高句丽长城的工程量是不小的,发其国用了十六年时间才告完成,中间从未间断,在修筑到第十一年时还见记载,由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因此这道长城当不是虚设,其城墙当年也应该是很高大的。应该说当时的长城动用了能够动用的所有建筑材料,在人烟稀少的东北大平原上修筑长城,其人员组织、后勤保障,都是不可思议的系统工程。老边岗土墙墙体当年为夯土砌筑,千年的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严重,现在基本已经面目全非了,放眼望去依稀可见像鱼脊后背一样的微微隆起的带状轮廓,沿线的小土包,基本上是烽火台,用于瞭望,发现情况,白天放烟,黑天放火,发出信号。但是大多土墙,有的变成了农田,有的变成了大车道、田间小路(毛道)或地格子。古代修筑的土长城,如今土塄子没了,成了壕,叫老边壕;土塄子修成了大道,叫老边道;凸起的土塄子,叫老边岗。

总有一些道路会想方设法地绕过长城,深入到彼此的文化区域中。高句丽政权依然想保持割据状态,但统一是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导趋势。唐初,由于高句丽公然违抗唐太宗协调其与百济、新罗和睦相处的诏令,并囚禁唐王朝使者,促使唐王朝于贞观十八年(年)开始以武力统一高句丽的行动。尽管战争持续了20余年,但薛仁贵东征却获得了圆满的结果,总章元年(年),桀骜不驯的高句丽最终为唐王朝灭亡。以薛仁贵领兵2万镇守其地为标志,割据东北长达7个世纪之久的高句丽政权终于又回到了中国统一的版图之内,完成一个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轮回。

溢彩华章——偏脸城城址和友谊村辽墓群

权力的更替从来没有空隙,过去年代里密集的朝代,使得历史紧凑得没有喘息的机会。一个王朝的衰落,意味着另一个王朝的必然崛起。从公元年契丹建国到公元年金王朝的覆灭,四平进入了历史上的辽金时期。这是四平历史上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辽金两朝在这里设置了政权机构——韩州,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使这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四平留下了近五百处古文化遗存,其中城址多达40余座,是四平古代城市发展最昌盛的时期。

偏脸城城址位于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故地,金初韩州从柳河县即今天的辽宁昌图八面城城址迁治于此。此城址因城垣依地势修筑,方向偏斜,地势不平,故称“偏脸城”。城垣为夯土构筑,周长米,城墙现存最高处达7米以上。古城辟四门,东西两门辟在两墙正中,南北两门辟在两墙东部,各门均有马蹄形瓮城。古城有角楼而无马面,西北角楼保存较好。城外有护城壕,城内已辟为耕地。偏脸城城内除了俯拾皆是的建筑构件和陶瓷器残片等遗物外,近年来还出土了许多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完整器物。三迁后的韩州治所——偏脸城,同其它辽金古城一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城内曾出土一些具有渤海文化特征的遗物,说明当时在偏脸城里不仅居住着女真人、契丹人、汉人、还有渤海人等其它民族。据史料记载,韩州三迁至今偏脸城后,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金明昌元年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

古城还承载着一段久远的历史。天会六年(公元年)十月,徽、钦二帝被迁到韩州,幽困于此两年之久。当时的韩州城经过宋金战争,居民寥寥无几,加之这里又地处塞外,十分荒凉凄婉。二帝在这里带领皇室家族开荒垦田、修补房屋、自食其力。两年后的七月,二帝又被从韩州城迁至五国城,开始了新的遭遇。

金代韩州故城,历史上曾有三次大规模政治动乱:一是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年),咸平府谋克括里攻陷韩州,据咸平,犯东京。二是金章宗明昌元年(年)十月,契丹人德寿和陀锁叛金起义,占据信州,寇掠韩州。三是金卫绍王崇庆二年(年)三月,契丹人耶律留哥占据隆安,韩州一带,募兵数月,众至十余万,留哥被推为都元帅。自号辽王,建元天统,威震辽东。

金末,蒙古贵族举兵南下攻金伐宋,“志在掳掠,得城旋弃”,大军所到之处杀掠焚烧一空,韩州城当然也未能幸免。此后的数百年间,这里沦为蒙古贵族的游牧之地。

墓葬是定格的历史,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可穷尽。位于偏脸城城址北部的友谊村辽墓群,现已查明有砖室墓10余座,已清理的郑家村胡家屯东侧八角形壁画墓,墓道内随葬牛头,墓内壁画为廊庑,与其他地区所见辽代壁画墓绘画内容不同,可能是辽末九百奚营的奚人首领墓葬。友谊村砖室墓多见泥质灰陶骨灰罐或多人二次葬。在友谊村西侧有一石羊侧卧在路旁,当是墓前神兽之一。友谊村原名为“高丽坟”,可见当地居民很早就知此地是古墓群。友谊村辽墓群是吉林省首次发现的砖雕仿木结构壁画墓群,其分布范围大、墓葬等级高,形制多砖砌八角形,墓室雕砖装饰,家居生活内容的壁画等与中原相同,表现了辽契丹风俗与中原时尚的趋同性。墓葬毗邻居住址,这种布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事死如事生”的文化传统不仅要求生有所居,更加期望死有所归。友谊村墓群距辽代九百奚营和金代韩州故城——偏脸城城址较近,可能为同一人群不同性质的遗址,两处遗址的共同出土意义深远,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的复原、再现偏脸城先民的生前身后事,还为我们研究九百奚营和韩州的建治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璀璨明珠——叶赫部城址

金灭后,四平大地经历元明二朝,历史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四平。历经沧桑的女真族在进入明代以后,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别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

叶赫部是海西女真四部中的一部。叶赫部的前身原系明塔鲁木卫,世居黑龙江呼兰河流域,明宣德二年南迁至伊通河流域,明嘉靖十三年,其酋长褚孔革在叶赫勒河涯建城,遂以河为名改称叶赫。叶赫部强盛时,有“十五部落,十二大姓,二十八座城寨”,其势力堪与建州女真争雄。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称帝。天命三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兵征明,临行书七大恨告天,七条之中就有四条与叶赫有关。天命四年八月,努尔哈赤统大军征叶赫,叶赫部亡。叶赫部自明宣德二年从呼兰河流域南迁至万历四十七年灭亡,经历8代11位酋长,共存年。

叶赫部现存三座王城,即东城、西城和商间府城。东城修建在一座凸起的山丘之上,平面呈椭圆形,城墙沿山崖边缘修建,内城周长米,辟东、南、西、北四门,均设有马蹄形瓮城。城内地势平坦,东南部台地上有大型建筑遗址,有迎神殿,有祭神殿。故清人杨宾《叶赫行》诗中有:“臂鹰走马刷烟冈,酒醉征歌瓦子堂”。西城依自然山势修筑,内城保存较好,近椭圆形,周长米,城门二座。西城依山傍水,高居山巅,南控去开原、北扼至蒙古的两条通道,可见当年叶赫酋长褚孔革选择此地建筑城寨,煞是费了一番苦心。商间府城因靠近镇北关,故明人称其为“北关”。三城分别座落在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上,互为犄角,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共同控扼明开原城至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海西女真贡贸通道。

曾经称雄扈伦四部的叶赫部是明末海西女真再次复兴的返照回光。然而,叶赫部虽败,属于叶赫那拉的故事并未停歇。叶赫是女人的福地,被称为“三代皇后的故乡”。叶赫那拉部落的血统,培养了三个伟大的女性。在清朝总共28位皇后中,叶赫那拉氏有3个,即孝慈高皇后、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太后。对三个皇后的评价是一个大题目,大题目要做大文章。对于孝慈高皇后来讲,应当强化她的“慈”,因为《清史稿》评孝慈高皇后“器量宽宏,端重恭俭,聪颖柔顺,见逢迎而心不喜,闻恶言而色不变”。可是对于慈禧太后来讲,就要强化她的“能”。慈禧太后年走进北京紫禁城,抚育了同治、光绪两位皇帝。自年到年这47年间,在晚清列强环伺、千年积患的空前危机中,在一个严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在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紫禁城里,慈禧以坚强的决心和成熟的手腕,母仪天下,3次垂帘听政,不仅创造了“同光中兴”的局面,而且启动了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延缓了大清灭亡的时间。对隆裕太后来说,正是她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延绵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大清王朝与中华民国和平交接,避免了战场上的荼毒生灵和血雨腥风。颁布退位诏书,让隆裕皇后成为大时代中的点睛之笔,“泽”被后世。

历史遗存——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机车修理库

四平是一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随着一条条铁路在这里交汇,这个松辽大地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屯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变成了一个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们。火车和铁路承载了四平无数历史和记忆,在这座城市不长的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轨迹。翻开四平的大事记,太多的历史事件和铁路有关。百年铁路贯穿了四平百年的历史,甚至融入了四平人的性格。

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机车修理库位于市区北桥洞西南侧,修建于5年。该建筑为钢混混凝土结构,红砖砌筑,屋顶由铅皮铺设,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整个机车库形状呈扇形,由主楼、车间组成。主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南端,为三层“凸”字形结构。北部扇形车库内共有12个车间24条轨道,能同时容纳24台机车。四平机车修理库平面形式独特,体量庞大,主体车间建筑外形如一列奔驰的火车,简洁利落,形体稳重。精湛的建造工艺体现了设计师巧妙的构思,使得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完美结合,精美而不造作,是蒸汽机车时代的见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有形的诗,是木石写成的史书,记载着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中东铁路及其支线沿线的铁路建筑遗存像一串珍珠串起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四平机车修理库就是这串珍珠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完全改变了东北城市传统的低矮、陈旧的建筑轮廓,它本身给我们这所城市带来的新的文明、新的文化信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科技和新的生活理念包括价值观。因为铁路的推动作用,四平由当初的科尔沁蒙古族的游牧地,逐渐转化成东北腹地的商业交通节点城市,四平城市迅速兴起。今天,四平机车修理库经多次修缮,其作为铁路机车维修中枢的职能重获新生,这座因铁路而生的建筑物将愈久弥新,生机无限。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ipingshizx.com/spszx/268.html

------分隔线----------------------------